熱門資訊
膜拜一下真的新中國首批18名正宗博士,十八位傳奇!
來源:3XMaker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11日膜拜一下真的新中國首批18名正宗博士,十八位傳奇!
1983年,新中國第一批自主培養的博士領取學位證書
編者按: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會堂見證了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的誕生。首批博士畢業,標志著中國青年本土「博士夢」的開端,也揭開了新中國教育界的嶄新篇章。
又是一年畢業季。隨研讀間一起「圍觀」新中國首批博士們的畢業儀式吧。
國家學位的「開國大典」
「十八羅漢」齊畢業
1983年5月27日下午,人民大會堂。18位有志青年,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最高學歷的擁有者。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大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北京市政府聯合召開)上,幾乎熱淚盈眶的青年們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紫紅色封面、印有金色國徽的博士學位證書,中國的第一批自主培養的博士就此誕生。
首批博士在學位授予儀式后的合影
因其卓越和稀缺,首批博士被稱為「十八羅漢」。他們當中,6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6名來自中科大,4名來自復旦大學,另外兩名來自華東師大和山東大學。這其中,馬中騏拿到一號博士學位證書,徐功巧則是新中國的第一位生物學博士及第一位女博士。同年10月,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周振鶴和葛劍雄也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成為了我國首批文科博士。
歷經十年浩劫,重啟科研之路,終圓學術夢想。幾十年間,「首批博士」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歷史成就了他們,他們也承擔起了歷史的重任,兢兢業業、不負桂冠。
姓名 | 授學位的 學科專業 | 指導教師 姓名 | 現在的工作單位 |
馬中騏 | 高能物理 | 胡 寧 | 中國科學院 |
謝惠民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關肇直 | 蘇州大學 |
白志東 | 概率統計 | 殷涌泉 陳希孺 | 東北師范大學 |
李尚志 | 基礎數學 | 曾肯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范洪義 | 理論物理 | 阮圖南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趙林城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陳希孺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洪家興 | 基礎數學 | 谷超豪 | 復旦大學 |
李紹寬 | 基礎數學 | 夏道行 嚴紹宗 | 東華大學 |
張萌南 | 基礎數學 | 夏道行 嚴紹宗 | 復旦大學 |
童裕孫 | 基礎數學 | 夏道行 嚴紹宗 | 復旦大學 |
馮玉琳 | 計算機軟件 | 唐稚松 | 中國科學院 |
黃朝商 | 理論物理 | 戴元本 | 中國科學院 |
王建磐 | 基礎數學 | 曹錫華 | 華東師范大學 |
徐功巧(女) | 分子生物學 | 鄒承魯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
徐文耀 | 地磁與高空物理 | 朱崗昆 | 中國科學院 |
于秀源 | 基礎數學 | 潘承洞 | 杭州師范大學 |
蘇淳 | 概率統計 | 陳希孺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單墫 | 基礎數學 | 王 元 曾肯成 | 南京師范大學 |
馬中騏博士1940年3月生于上海市,浙江杭州(臨平)人。師從胡寧院士。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導師。2005年退休。
馬中騏博士長期以來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研究,重點在群論方法及其物理應用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已發表研究論文190余篇。近一年來馬中騏正和楊振寧教授合作,從事冷原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獲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謝惠民教授1939 年12 月生, 江蘇省常州市人. 師從著名數學家關肇直先生學習控制論, 1992 年晉升為教授, 1993 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曾到美國、香港和臺灣作學術訪問.
在復旦大學工作期間, 他在金福臨和李訓經兩位先生的指導下學習穩定性理論和最優控制理論. 文化革命前在復旦學報和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上發表論文5 篇, 其中一篇論文推翻了龐特里亞金等人的經典著作《最佳過程的數學理論》中關于帶有參數的最佳控制問題一節的主要結果.
他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 沒有間斷過對本科生的授課, 非常重視本科生課程的教學質量. 2009 年由教育部和財政部批準在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立項建設的國家教學團隊的帶頭人.
白志東教授1943年11月生于河北省,1982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
研究方向:1. 大維隨機矩陣的譜分析 ;2. 秩集抽樣; 3. m-估計和穩健估計; 4. 模型選擇 ;5. 時間序列分析; 6. urn模型及其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7. 概率的極限定理; 8. 概率算法; 9. edgeworth展開。
講授課程有:時間序列分析、多元分析、非參數統計、非參數及穩健性統計、測度論及概率、矩陣論及在統計中的應用、點估計、假設檢驗、助步法及應用、高等統計、概率中的極限定理、數學分析、實分析、特征函數、統計導論、分析概率論等。
李尚志教授1947年6月29日出生于四川內江市。1981年在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任教。1989 年評為教授。
自1980年以來一直從事代數學領域、特別是群論方向的科學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結構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國際同行矚目的系統的成果,在國內外第一流學術 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在J.Algebra 等國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11篇。
李尚志還擔任了湘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數學教材執行主編,撰寫了其中最關鍵的重要內容,該教材受到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并且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成功進入臺灣的第一套大陸中學教材。
范洪義教授1947年出生于浙江鄞縣,1982年留校任教, 范洪義教授在量子力學的數理基礎領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30年來堅持有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另辟蹊徑地創造了有序算符內的積分理論(英文簡稱為 IWOP), 不但發展和完善了狄拉克(Dirac)以來量子力學的表象與變換理論,而且推陳出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實現了如何把牛頓-萊布尼茲積分應用于對由 Dirac符號所組成的算符積分的新課題, 不但使得量子力學的數理基礎有一個別開生面的發展,而且也對數學微積分的領域做了嶄新的擴充。 范洪義發明了一系列有物理意義的新表象,尤其是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Fock空間中連續的糾纏態表象,為愛因斯坦、玻多而斯基和羅森的量子糾纏找到了恰當的 表象;也深化了量子光學的數理內容,使之上到更高的層次,提出了實驗工作有望實現的壓縮態。
趙林城, 1942年11月出生,江蘇鹽城人。師從陳希孺院士, 之后留校工作。1994年被選為國際統計學會(ISI)成員。曾任中國概率統計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核心期刊 “Statistica Sinica”副主編,“Statistics”、《應用數學學報》和《應用概率統計》雜志編委。
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160篇,出版專著兩本,培養博士10人,碩士18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非參數統計、回歸分析、多元分 析、信號處理以及概率論的極限理論等方面。
洪家興教授是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1942年生,江蘇吳縣人。師從谷超豪教授,從事混合型方程的研究。現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幾何中的應用研究。
洪家興教授曾應邀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特別是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邀請報告,受到廣泛的重視。
李紹寬教授1941年生于上海。師從于夏道行、嚴紹宗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八十余篇論文。
張蔭南教授1942年生,江蘇省常州市人。師從夏道行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的研究。
張蔭南教授在Winner空間變分演算、無限維的Levy-Laplace算子,非適應的隨機積分、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數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項研究成果, 發表論文20余篇。近年來主要從事數據分析、數據挖掘e-1earning課件的應用研究開發工作。
童裕孫教授1943年生,浙江省寧波市人。師從夏道行教授和嚴紹宗教授,研究方向是算子譜論與算子代數,參加“不定度規空間上算子理論”的研究,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馮玉琳研究員,1942年出生,江蘇姜埝人。現任中科院軟件所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馮玉琳在我國最早倡導和發展中間件和組合式軟件工程。馮玉琳的研究工作在對象模型、網絡分布計算和軟件工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為推動軟件科技進步和軟件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黃朝商研究員是江西省玉山縣人,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戴元本院士。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領域的研究,在微擾量子色動力學的應用、B物理和CP破壞、標準模型擴展與新物理探索、弦理論和二維共形場論等方面得到了一 系列有科學意義的成果,已在國內外本學科一流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單篇引用超過50次以上的有8篇。
王建磐教授1949 年生于福建省古田縣。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取了華南理工學院,同年提前考取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研究生。
王建磐教授是代數群表示的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方面的領軍人物,他在Weyl模張量積的Weyl模濾過的存在性、 generic上同調的函子解釋、平移與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為國際同行所矚目。
1942年生于上海。196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遺傳室工作。 1978年考入北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酶室研究生。1982年通過論文答辯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1984-1986年在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及細胞學系進行博士后訓練,學習分子生物學技術。2003年由于實驗室主要負責人退休,實驗室關閉,本人也因此退休。
徐文耀博士1944年生于陜西省榆林縣,從事地磁、地震預報、震源物理研究。
徐文耀博士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主要成果有:1980年首次發現“行星際磁場反向扇形效應”,并提出解釋這種現 象的“共軛電場”機制,得到了產生扇形效應的磁層-電離層三維電流體系,大大提高了世界數據中心A(WDC-A,美國,波德爾)由地球磁場推斷行星際磁場 扇形結構的準確率。
于秀源博士1942年生于山東省章丘市。師從我國數學界前輩陳建功先生。
于秀源教授主要從事解析數論、超越數論和密碼學的研究,1994年以來,也從事數學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 余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
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數學和密碼學人才,許多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學術帶頭人,其中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家王小云等。
蘇淳教授1945年生于安徽歙縣,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統計與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從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概率論極限理論與數理統計大樣本理論,已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
單墫教授1943年生于天津,師從著名數學家王元院士,單墫教授在數學領域的初等數論、解析數論和組合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發表了30多篇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論文。
他為獎掖后學,捐獻出個人積蓄,在南京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設立了“善學獎”獎學金,在他的母校南京市第五中學也設立了獎學金。

南京合越智能,增強智造,增強感知,增強交互!
業務合作
(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系)聯系方式
- 微信:13815863530(手機同號)
- QQ:38260484
- 3XMak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