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華為工程師創客:沒有追求,和咸魚有什么分別!好奇心驅動創造:寫代碼、DIY無人機、3D打印機,還有潛水艇!
來源:3XMaker 發布時間:2019年02月18日華為工程師創客:沒有追求,和咸魚有什么分別!好奇心驅動創造:寫代碼、DIY無人機、3D打印機,還有潛水艇!
當好奇心萌動時你會怎么做?比如,DIY一臺3D打印機、無人機或者潛水艇?
很多人可能會說:做這件事有什么好處?這件事這么難,還是算了吧?這件事需要仔細計劃,等有時間再開始吧……太多的理由成為行動的阻礙。
但在華為,卻有一些工程師懷著好奇心,不斷拓展已知,尋求未知。他們不去想難不難、能不能,而是一根筋地把這些“不靠譜”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并把這種愛折騰、敢創新、不怕輸的勁頭用到工作中去。
一年時間,“折騰”出了3D打印機
在校期間,我總喜歡自己DIY些“不靠譜”的東西:鬧鐘壞了我不會買,而是會自己DIY一個;女友家的小狗丟了,我會做一個“電子狗”一直跟著她逗她開心;看到網上大神DIY六足機器人,我也要做一個屬于自己的;夏天筆記本電腦散熱不給力,DIY一套水冷系統;網游坦克世界玩得過癮,DIY一個帶紅外線瞄準的電磁炮坦克……
后來工作了,為了有效地將工作、愛好、樂趣結合起來,我決定做非常火的3D打印機。通過DIY順便學習一些電源、無線、接口等知識,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要做,就把DIY做到極致
這個“做”不是淘寶買套件回來組裝,而是完全DIY,除了螺釘用標準件外,所有的設計都完全原創。因為買套件回來組裝,很難真正學習到深層次的知識。從決定那天起,我每周堅持給自己發周報,寫總結,制定下周計劃。
需求確立階段,我參考網上各種成型設備,買書了解,確立方案需求。然后手繪草圖,反復修改直到滿意。結構設計、電源選型、硬件設計也經歷了反復迭代,最終輸出數字樣機。緊接著是硬件方案設計、原理圖輸出、PCB輸出……我每天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卻樂此不疲,一步步把想法變成現實。
記得最折騰的一次,PCB回板焊接好程序后串口不通,剛開始我以為是代碼有問題,可排查了好久沒發現異常,又懷疑是硬件出了問題,測試波形,發現電腦的串口信號質量變差好多。
怎么回事?搞不清楚狀況,我只好找資料,詳細學習該芯片工作原理,發現外掛的電容對它的影響很大,肉眼觀察電容疑似虛焊,但是不敢確定。本來打算用烙鐵重新焊接一下試試,但我又執拗地認為找不到根因不能“關單”,因此從某寶買了放大鏡一看,果然就是虛焊,明確了癥結,并從根上解決問題后,我總算可以踏踏實實地睡一覺了。其實,回過頭看,過程中不管碰到什么問題,即使解決不了,也會學到很多東西。
開機、啟動、預熱、打印,停機……當打印機的第一個3D成品慢慢呈現在眼前時,我的內心無比激動,就像是中了大獎,有種說不出的感慨,感覺這一年多來的“自虐”都是值得的。
工作和興趣的無縫銜接
在工作上,我也喜歡“折騰”,總是想嘗試一些以前沒用過的辦法。
剛入職時,我和我師傅東亮一起,做某款RRU的光模塊高低溫誤碼測試工作。剛開始的幾天,我師傅耐心地手把手教我試驗方法,包括誤碼讀取和溫度曲線提取的方法。這兩個環節中,溫度曲線提取是最麻煩的,要把自動化腳本返回的光模塊參數,粘貼復制到一個Excel中,然后等著Excel輸出溫度。為了繪制光模塊溫變曲線,每天都要復制粘貼上百次,不僅枯燥,還經常出錯。
輪到我自己做實驗時,就想:能不能通過自動化工具,在模塊打印時就自動把溫度曲線繪制出來?這樣實驗做完了,溫變曲線自然也有了。說干就干,我自學了VB語言,通過Excel的編程功能編了一個小工具,實現了溫變曲線的自動提取,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準確率。
嘗到甜頭,我更留心身邊可以改進的點。比如,部門開發的產品涉及領域很多,每天繪制原理圖時,往往是各個領域“各掃門前雪”,繪制自己的原理圖,再由一個負責人來合圖。這個過程經常出錯,有時因為某領域的圖紙有問題,有時因為合圖時引入了錯誤。一旦網表報錯,就要從頭開始,極為繁瑣、耗時。
后來,我向其他部門吸取經驗,通過并行設計的方法,讓大家可以同時在一份圖紙上進行修改,這樣每天就節約了合圖的時間,工作效率不僅大大提升,網表報錯的情況也少有發生了。
在華為工作的這幾年,雖然很累,但是我一直保持著愛思考的習慣。做產品有很強的繼承性,原理圖可能90%都不會變,交付文檔可能修修補補也OK了,但是每次我都會找一些重點的內容去研究,去請教專家,把萬年不變的設計真正理解透,變成自己的東西。
我知道,知識更新速度很快,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希望自己能一直堅持多思考,多動手,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賈熠)
寫得了代碼,也造得了無人機
2015年3月,為了打造員工的創新平臺,無線網絡研究部創辦了民間組織Tech Forum,我也加入其中。有一段時間,Tech Forum專題探究無人機的關鍵技術和商業場景,包括控制方式、飛行控制系統等技術細節。“嘴炮”很多,但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大家越講越虛,越講越不過癮。
突然有個同事提議:“我們買一個回來研究吧!”小伙伴們的熱情瞬間被點燃了,但轉念一想,市面上的無人機實在太貴了,一下又冷卻了下來。
一天,我在逛航模論壇的時候發現,已經有很多網友趟過DIY無人機這條路了,既然大家都是焊得了板子、寫得了代碼的“攻城獅”,為啥不能自己DIY一個呢?
動嘴萬次,不如動手一次
我提出這個想法后,不少人贊同,可最后又不了了之。我心中憋著一股好奇心,還是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重新在幾個航模論壇溜達一圈后,我發現,核心軟硬件都是開源的,基礎的機架、接收機、GPS等器件在網上也能找到現貨。技術開源,部件可購,我斷定,只要我搭上周末的時間,兩三周內DIY一個無人機肯定不是難事。
網上買買買之后就是搭積木了:擰幾個螺絲,裝好機架,電調電機的布線、飛控主板的焊接難度也不大,硬件很快就緒,一切看起來很順利。
到了軟件環節,我發現事情有點不妙,為了尋找最優的飛行控制算法,我在網上搜尋了很久,最后選擇了MWC(MultiWii Copter)飛控算法,但對應的開源軟件有好多版本,論壇上也有幾個大神做了多版優化。于是,我在論壇上求助了一圈,在熱心航模愛好者的幫助下嘗試了好幾個版本,才終于將飛控程序寫進硬件,并成功通過了自檢流程。
這下終于可以準備試飛了!按照操作手冊的說明,我在遙控器上慢慢推油門,伴隨著螺旋槳的轟鳴,我期待小家伙能一飛沖天,可是它還是四腳著地,沒有一點起飛的跡象。排查了一圈才發現,四旋翼是正反槳交錯的。沒想到部件組裝上就出了問題,我心里隱隱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調換螺旋槳后重新推油門,心中期待的那一刻總算發生了:小家伙在地上“顛”了幾下順利離地,“噌”地一下飛起來,緊接著,只見它迅速翻身180度,“啪”地一聲……砸在了地上。一切就如同寫好的劇本,我的首飛遭遇了“墜機”,螺旋槳摔斷了一對,所幸飛控主板沒有被摔壞。
我帶著疑惑和郁悶的心情,花了兩周時間尋找墜機原因,把飛控算法全部研讀了一遍,這才知道,無人機的飛行參數,是需要根據每一架飛機的重心、軸心等因素調試出來的,我直接拿來用的開源代碼,根本不適用這架飛機。
市場上產品化的無人機,所有參數是在模擬仿真平臺上智能配置的,而我這個DIY的小飛機,只能靠自己不斷手動嘗試。這真是一個耗時又費腦的過程,經過兩個周末的試錯,附加三對螺旋槳的代價,我才找到適合這架飛機的一套飛行參數,小東西終于可以平穩升空了。
當小伙伴們聽說我真的造了一臺無人機時,強烈要求我拿出來展示,于是,一臺傷痕累累的四旋翼無人機擺到了Tech Forum的工作室里。接下來就是一系列的心得分享和試駕活動,我成了小圈子里能把飛控算法講得最清楚的人。一切因好奇而起,又靠著興趣支撐,“實踐出真知”這句話,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到。
只有深入山林,才能穿越山林
我們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也會遇到類似的場景,從最開始的“看山是山”,到深入山林之中的“看山不是山”,再到穿越山林之后的“看山還是山”,認知是伴隨實踐過程不斷提升的。機緣巧合之下,我工作中的技術方向也轉向了人工智能相關算法的研究。在每個場景的技術攻關中,從模型的設計到算法調優,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創新的意識和試錯的勇氣。
有一次,我接到一個需求,要求設計一套“彈性伸縮決策機制”來替換產品現有的簡單策略,以解決時效性和效率的問題。基于研究無人機的經驗,我首先想到,業界肯定有很多人趟過這條路,先廣撒網調研再說。果不其然,學術界在這方面已經研究了四五年,其中最重要的“增強學習算法”屬于很有前途的一個分支,工業界已有先行者在嘗試。
確定方向后,我快速復現了業界的經典算法,但是原始模型和產品的業務場景還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為此,我又花了大量時間做模型的適配,將算法跑通了。在調優過程中,我還遇到了參數自動優化、損失函數的重定義等一系列問題,歷經多次推倒重來。最終,我們的方案得到認可,在MBB Forum、GlobeCom、ICC等業界期間會議上展示,斬獲了GlobeCom 2015 Best Poster的獎項。
正如同無人機的DIY過程一樣,創新不能停留在口頭,只有不斷試錯,方能窺得其中門道。咱們做技術的人總得有些追求,不然跟咸魚有什么區別?

南京合越智能,增強智造,增強感知,增強交互!
業務合作
(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系)聯系方式
- 微信:13815863530(手機同號)
- QQ:38260484
- 3XMak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