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maker,人機協作共融萬物互聯,柔性可穿戴人機交互感知與測量!

  1. 設計指南
  2. |
  3. 新品速遞
  4. |
  5. 聯系我們
機器人+
傳感器+
柔性/印刷電子+
增強現實+
人機交互感知+
網站首頁
/
創鋒范

盤點中國集成電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科學家

來源:3XMaker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08日

盤點中國集成電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科學家

【匠領導讀】如今,集成電路已成為我國的戰略性產業之一,隨著市場需求的暴漲,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

 

  如今,集成電路已成為我國的戰略性產業之一,隨著市場需求的暴漲,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在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化進程中,有很多科學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為這個產業打好了基礎,才有了現在產業的繁榮。

盤點中國集成電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科學家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于六十年代,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65年到1978年,以計算機和軍工配套為目標,以開發邏輯電路為主要產品,初步建立集成電路工業基礎及相關設備、儀器、材料的配套條件;

  第二階段是1978年到1990年,主要引進美國二手設備,改善集成電路裝備水平,在治散治亂的同時,以消費類整機作為配套重點,較好地解決了彩電集成電路的國產化;

  第三階段是1990年到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為重點,以CAD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關和北方科研開發基地的建設,為信息產業服務,集成電路行業取得了新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2000年到現在,智能手機和消費電子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集成電路的發展,以上海、北京、深圳作為第一梯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整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實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中國集成電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六位科學家

  一、黃敞:中國航天微電子與微計算機技術的奠基人

  19349月入南京五臺山小學學習,后隨父母搬遷,先后就讀于湖南長沙下馬嶺小學、香港中華中學附小。1953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后,1953年至1958年期間,黃敞先生受聘于雪爾凡尼亞半導體廠,相繼擔任高級工程師、專家工程師和工程經理,從事半導體前沿科學研究工作。

  20世紀50年代初中期,當時國際的半導體、晶體管理論與工藝技術處于研究開發階段。這一時期,身在美國的黃敞先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晶體管理論及制作工藝等半導體前沿科學上,通過在美國多家著名企業和院校進行晶體管理論與技術的探索研究,系統論述了晶體管理論和應用,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美國專利10項。

  1965年,為發展航天微電子與微計算機事業,黃敞先生調至同年組建的中國科學院156工程處,即771所前身,開始從事航天微電子與微計算機事業。黃敞成功研制出固體火箭用CMOS集成電路計算機,使我國衛星運載技術跨上了新臺階,也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75年,主持研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的I2L微計算機,獲得了1978年全國第一次科學技術大會質量金獎。

  二、鄧中翰:中國芯片之父

  196895日出生于江蘇南京,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集團創建人,19879月,鄧中翰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 ,在大學期間,鄧中翰就在黃培華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19926月,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后赴美留學,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先后獲得物理學碩士、經濟學碩士、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成為該校成立130年來橫跨理、工、商三科學位的第一人。

  2005年,鄧中翰領導開發設計出的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實現了八大核心技術突破,申請了該領域2000多項中國國內外技術專利,取得了核心技術突破和大規模產業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這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芯片第一次在一個重要應用領域達到全球市場領先地位,徹底結束了中國了無芯的歷史

  鄧中翰是中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鄧中翰在星光中國芯工程中做出了突出成就,被業界稱為中國芯之父

  三、沈緒榜:研制16位嵌入式微計算機促進NMOS技術的發展

  1933年生于臨澧縣烽火鄉蘭田村,1953年沈緒榜考入武漢大學數學系,中國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第七七一研究所研究員,大學兼職教授,一直從事嵌入式計算機及其芯片的設計工作。

  沈緒榜一直從事航天計算機及其國產芯片的設計研制工作,并作出了重大貢獻。1965年,他設計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國產雙極小規模集成電路航天制導計算機,并首次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國產PMOS中規模集成電路航天制導計算機,促進了中國PMOS集成電路技術的迅速發展。

  1977年完成了我國第一臺國產NMOS大規模集成電路航天專用16位微計算機的研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他研制的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運算邏輯部件ALU1988年獲國防專用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四、許居衍:創建中國第一個集成電路專業研究所

  193479 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1953-1956 廈門大學物理系學習,1956-1957 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70年,他參與了中國第一個集成電路專業研究所——第二十四研究所的創建,組織中國第一塊硅平面單片集成電路的研制定型、參與計算機輔助制版系統及離子注入技術的基礎研究,在集成電路工程技術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創新性貢獻。

  1978年起,他開始擔任所級技術領導工作,對24所在確定科技方向、預先研究、繁榮學術活動和加速人才培養、組織科技攻關等方面,均做出了明顯成績。在他擔任總工程師期間,24 所完成了4K16K64K DRAM、八位微機、超高速ECL、八位數模轉換器等重大科技開發工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0多項。

  許居衍同志是中國微電子工業初創奠基的參與者和當今最重點企業的技術創建與開拓者,為中國微電子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五、林為干:中國微波之父

  19191020日生于廣東臺山縣.中國科學院院士、微波理論學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193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51年獲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后,在嶺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任教。

  林為干對中國電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50年來在此領域耕耘至今,其主要科技成就為閉合場理論,開放場理論和鏡像理論。在閉合場理論方面,他發表了一腔多模擬微波濾波器的觀點,奠定了一腔多模的作用,林為干開展了毫米波技術和寬帶光纖技術等方面的系統研究,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科研任務,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正是由于他在國內微波理論方面作出的開拓性貢獻,香港中文大學在1993年邀請林為干做學術報告時,尊他為中國微波之父

  六、吳德馨:國內首次成功研制硅平面型高速開關晶體管

  1936出生于河北樂亭,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專家,196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工程系,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異質結晶體管和電路的研究,包括0.1微米砷化鎵/鋁鎵砷異質結高遷移率場效應晶體管、砷化鎵/銦鎵磷HBT晶體管,氮化鎵/鋁鎵氮異質結場效應功率晶體管和研制成功砷化鎵/銦鎵磷HBT光發射驅動電路。

  60年代初,吳德馨在國內首先研究成功硅平面型高速開關晶體管,所提出的提高開關速度的方案被廣泛采用,并向全國推廣,60年代末期研究成功介質隔離數字集成電路和高阻抗運算放大器模擬電路,70年代末研究成功MOS4K位動態隨機存儲器。在國內首先將正性膠光刻和干法刻蝕等技術用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制,并進行了提高成品率的研究。

  吳德馨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利用MEMS結構實現激光器和光纖的無源耦合,并研究成功工作速率達10Gbps的光發射模塊。其中先進的深亞微米工藝技術及新型器件2003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獨立自主開發成功全套0.8微米CMOS工藝技術,獲1998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俗話說: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那些為開拓技術獻身的人,他()們是國家和集成電路產業的驕傲,筆者列出這些科學家的目的一方面是表示對這些科學家的敬意,另一方面是鼓勵更多的企業或個人為中國集成電路做出更大的貢獻,助力中國芯的發展。

來源:OFweek電子工程網

 


上一篇:顛覆創客的理工思維!張宇文將中國藝術結合創作:「我的每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
下一篇:仙知機器人—學霸用3D SLAM技術顛覆物流行業認知

南京合越智能,增強智造,增強感知,增強交互!

業務合作

(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系)

聯系方式

  1. 微信:13815863530(手機同號)
  2. QQ:38260484
  3. 3XMaker@163.com
Copyright@ 2016-2025 南京合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8068961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丰台区| 正阳县| 监利县| 政和县| 瓮安县| 福安市| 西充县| 安图县| 大悟县| 曲松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宁陕县| 通榆县| 青海省| 杭锦后旗| 稻城县| 油尖旺区| 梅河口市| 黎城县| 咸宁市| 阜城县| 永城市| 喀喇沁旗| 黔南| 丰城市| 华亭县| 桐城市| 临西县| 花莲县| 建德市| 黎川县| 临颍县| 保靖县| 惠东县| 东兴市| 中山市| 衡阳县| 成武县| 莲花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