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清華90后博士后26歲已在《科學》發(fā)文6篇:科研上志存高遠,實驗中執(zhí)著堅毅,困難前無懼無畏
來源:3XMaker 發(fā)布時間:2019年03月04日清華90后博士后26歲已在《科學》發(fā)文6篇:科研上志存高遠,實驗中執(zhí)著堅毅,困難前無懼無畏
創(chuàng)鋒范語錄: “即使對自己不認同過,也要自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如果在某些方面不夠完善,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千萬不能沮喪。”
多年來人們有一種意識,只有出國學博,才能做出有世界影響的研究,萬蕊雪,一名90后科學家就打破了這個魔咒。清華90后博士后26歲已在《科學》發(fā)文6篇
萬蕊雪,是清華大學施一公團隊的成員,2013級博士研究生。萬蕊雪的三年內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級期刊《科學》上發(fā)表5篇文章,揭示了生命大分子剪接體結構等科學問題 ,2016年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18年在恩師施一公的鼓勵下,萬蕊雪申報了年度青年科學家獎。11月23日,獎項揭曉,萬蕊雪因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成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值得一提的是,她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本土博士。萬蕊雪說很感謝在清華實驗室的每一天,感謝恩師。
說到清華求學,還有一段故事。萬蕊雪是2013年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以學士身份畢業(yè)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她原是學海洋學的,從海洋科學學院到醫(yī)學院,似乎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機會永遠給有準備的人。
在中山大學,她努力學習,從不虛度時光,大一期末,就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此后她都一直保持優(yōu)秀狀態(tài)。在大三那年,她有機會到臺灣高雄的中山大學進行交流,她第一次登上海洋科考船出海考察,她有幸接觸到天然提純物對疾病治愈的研究,而對此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
2013年,萬蕊雪大四,23歲的她面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按照學制,本科畢業(yè)后,她可以直接讀博士。經(jīng)過一番思考她決定從事喜歡的醫(yī)學研究,放棄中山大學的直博機會。小時候,萬蕊雪的姥姥患有糖尿病,希望小蕊雪將來能夠學醫(yī)。萬蕊雪自己更想要從根源上探索發(fā)病原理,于是,萬蕊雪選定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清華大學施一公的實驗室是她最向往的最佳的研究基地,于是她嘗試給清華的施一公發(fā)了一封郵件,介紹了自己的相關情況和內心想法,但是沒有得到回復。她鼓起勇氣,又發(fā)了一封郵件。過了幾天,萬蕊雪接到了施一公親自打來的電話:“歡迎到我的實驗室做畢業(yè)設計,清華見!”就這樣,萬蕊雪走進了清華,走進了施一公研究團隊。
跟隨內心走近科學
“剪接體的三維結構及分子機理研究”——這是萬蕊雪目前所做的研究課題,乍一看去也許有些高深難懂,但這正是探索生命奧秘、解碼人體疾病秘密的關鍵點之一。
在生命科學領域,最大、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遺傳物質如何經(jīng)過中間的一些過程,轉化成執(zhí)行生命的蛋白質,這一過程被稱作基因表達,它是自然界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最基本過程。與細菌這些低等原核生物相比,高等的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需要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把“無效”遺傳信息去除,這叫做RNA剪接,這個過程的執(zhí)行者就是剪接體。
研究表明,大約35%的遺傳紊亂與剪接異常相關。剪接體去除基因的“無效信息”拼接“有效信息”時要經(jīng)過復雜的化學組分及結構構象的變化來保證其正確組裝和激活,所以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受到廣泛關注。
萬蕊雪所做的工作看似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實際上研究剪接體的工作機理有助于理解細胞內生命現(xiàn)象的本質,甚至理解疾病病因,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也對未來醫(yī)學從根本上形成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萬蕊雪與生物學研究的緣分來源于初中的生物課堂,當時大概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走得這么遠,對生物學的理解仍舊停留在介紹人體的奧秘、神奇的細胞反應、顯微鏡和環(huán)境生態(tài)這樣粗淺的層面上。
家里親人的患病,讓她在聽說了“基因工程”可能會是未來解決這些疾病的方法時,她更加堅定了學習生物學的決心,本科時她進入中山大學學習,希望能夠做一個“有用的人”。
“初生牛犢不怕虎”
結束了大學四年的學業(yè),萬蕊雪帶著夢想來到施一公老師實驗室的剪接體相關蛋白結構研究課題組,開始系統(tǒng)的科學邏輯和思維的訓練。
2014年,萬蕊雪進入直博二年級,正趕上冷凍電鏡技術實現(xiàn)了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可能因此而發(fā)生重大變革。面對重要的研究機遇,導師施一公教授建議她做“剪接體結構與分子機理的研究”,她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
近30年來,全球眾多一流實驗室都想“捕捉”剪接體的結構,卻進展非常緩慢。2014年初,《Nature》上一篇回顧晶體學百年歷史的文章中,把“剪接體的結構解析”列為生物學最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當時萬蕊雪已經(jīng)做了一年半的關于剪接體中一個亞復合物的結構研究,雖然有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是始終沒有突破。面對這樣一個世界級難題,課題組內也缺乏經(jīng)驗借鑒,萬蕊雪有過短暫的猶豫,猶豫自己是不是太年輕,猶豫自己是不是能做好。
但是這種猶豫立刻被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情和興奮所取代,因為年輕,所以可以什么也不怕,勇敢地去闖。這也許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2015年8月萬蕊雪取得了課題上的第一個突破,發(fā)表了世界上第一個近原子分辨率剪接體結構,隨后這個領域的競爭就愈發(fā)白熱化,但是她們沒有畏懼,而是更加努力去探索和研究剪接體,于是,在接下來的兩年繼續(xù)解析了6個剪接體的重要狀態(tài)結構。
從預組裝到被激活,從發(fā)生兩步轉酯反應到剪接體的解聚,這7個狀態(tài)的剪接體基本覆蓋了整個剪接通路,將剪接體介導RNA剪接的過程串聯(lián)起來。
萬蕊雪與導師施一公
因熱愛而堅持
每一個結構解析的背后,都是萬蕊雪和與她一起奮斗的實驗室伙伴的無數(shù)個不舍晝夜的努力工作累積起來的。
“很多人說我們的工作強度大,很辛苦,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 萬蕊雪不希望外人把科研看做是一種艱辛的高強度工作,“其實堅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另一種是主動的。被動的堅持雖然感人,但是始終是違心的,即使堅持下來了,結果其實也會差強人意。而如果是出于熱愛的主動堅持,因為有一個內生動力在,這時的堅持就不僅僅是意志力的強撐,我的堅持是因為我不想辜負自己、不想辜負實驗室同學辛苦的結晶、也不想辜負導師對我的培養(yǎng)和信任。”萬蕊雪如是說。
除此之外,對萬蕊雪來說,對科學的追求是“有意義的事情”,對自己所研究項目的不斷深入也許才是能夠在未來某一天改變人類命運的關鍵。
享受科研,享受生活
有人說科研生活枯燥乏味,但萬蕊雪不這樣覺得。
她說,“每一次發(fā)現(xiàn)問題并設計實驗解決它都會帶給我一點快樂。隨著小問題一個個解決,我們的課題也取得突破,我很享受過程中這些小小的幸福感,也很開心能夠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知識’的科研人。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能來試一試做科研,體會這種感覺。”
在實驗室里,萬蕊雪用一個科學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在她眼里,能夠科研以外的生活也同樣重要,她覺得“做科研也并不是天天都要很辛苦的泡實驗室,‘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很重要,其實勞逸結合會讓在實驗室的工作和休養(yǎng)生息的效率都變高。”
萬蕊雪在國際會議做海報展示
2017年的萬蕊雪已經(jīng)褪去了幾年前的青澀和緊張,在學術上逐漸步入正軌的她不僅在課題研究中更為得心應手,心態(tài)上也更加平和堅韌。
雖然身上的榮譽越來越多,但這些并沒有化成重量壓在萬蕊雪的身上,奔跑在科研的路上,她不忘初心,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內心和夢想。

南京合越智能,增強智造,增強感知,增強交互!
業(yè)務合作
(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聯(lián)系)網(wǎng)站導航
聯(lián)系方式
- 微信:13815863530(手機同號)
- QQ:38260484
- 3XMak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