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極致的產品經理,跌宕勵志的傳奇人生,褚橙創始人身后留下了哪些真抓實干的勵志故事!
來源:3XMaker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07日極致的產品經理,跌宕勵志的傳奇人生,褚橙創始人身后留下了哪些真抓實干的勵志故事!
3月5日13時20分,曾經的“中國煙草大王”、云南冰糖橙品牌“褚橙”創始人褚時健在玉溪市人民醫院去世,享年91歲。
曾經出任過云南紅塔集團和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的褚時健,是中國知名的“煙草大王”。玉溪,是褚時健的家鄉,兩次創業開始的地方,也是他跌宕人生最后的落腳點。從玉溪卷煙廠到階下囚,又在哀牢山東山再起,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也充滿爭議。
少年時,他義無反顧地參加革命,卻因反右不力被打成右派。
60多歲時,他坐擁年創利稅近200億元的紅塔帝國。
70多歲時,被判刑入獄。
84歲,他成為擁有35萬株冰糖橙的億萬富翁。
知名學者黃鐵鷹曾好奇褚時健的橙子為什么賣得那么火?到底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好吃?他組織了三次盲測,結論是褚橙確實好吃。王石認為褚時健身上有一種“匠人”精神:為了種出上好的冰糖橙,他改良了土壤結構、創造出了混合農家肥,甚至一棵樹上留多少花、樹與樹之間的距離、日照充分與不充分、枝條的修剪都有嚴格的規定。
當復盤褚時健一生做酒、做糖、做煙與做褚橙的商業歷程,我們發現褚時健身上最大的特質其實就是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與狂熱投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產品極客”,這種“產品極客”精神才是褚時健成為一代煙王與一代橙王的最底層力量。
1、少年烤酒
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時期,14歲的褚時健,家中也接連遭遇變故。他的爺爺、叔叔相繼去世,父親在一次做生意的途中,遭遇日軍飛機轟炸,內臟被嚴重震傷,只能臥病在床。父親的生意血本無歸,家中也只剩幾畝薄田,作為家中的長子,14歲的褚時健和母親一起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褚時健的家中曾有一個小酒坊,但親人相繼離世后,就廢棄了。為了改變生活窘境,褚時健的母親褚王氏想著把酒坊重新開起來。他對兒子說,如果烤出的酒好,就能賣出好價錢,家里就多了一條生路。
褚時健和母親都不會烤酒,以前他們烤酒都是每年請師傅過來幫忙,但請師傅需要錢。生活艱難,褚時健不愿意花這個錢,他主動請纓,要求自己干。褚王氏不敢答應兒子的要求,烤酒事關重大,一不小心,幾百斤玉米可能就毀了,這個風險,對飯都吃不飽的家人來說,實在太大。但架不住褚時健的再三要求,再考慮到他從小做事靠譜,褚王氏最終還是答應了。
褚時健雖然沒烤過酒,但并非完全沒有把握,小時候師傅來他們家烤酒,他就在一旁看,其中的方法雖不甚明白,但也都熟記在胸。
烤酒的過程并不復雜,但卻需要很強的耐心和對時間精準的把握,其中最耗費心力的就是對糧食的蒸煮。這個過程需要十八九個小時,每隔兩小時要添一次柴,把糧食攪拌一下,控一下,然后再攪拌一次,接著再蒸煮,目的在于蒸煮的均勻。蒸煮時火不能大,大了容易干鍋,干了釀不出酒;也不能小,小了糧食蒸不透。
蒸煮糧食大多在晚上進行,因為白天要干活,所以干一會睡一會,但又不能睡過了,也不能不睡,否則白天沒精神,很多成年人都熬不住。褚時健就親眼目睹過別人家糊鍋,一鍋糧食全糟蹋了。那個時候也沒鬧鐘,但褚時健卻像上了鬧鐘一樣,每隔倆小時準時起來添柴、加火、攪拌……
蒸煮好的糧食,攪拌上酵母,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發酵,十幾個小時候后,淀粉就會糖化。這個階段,溫度是最關鍵的,褚時健記得師傅的辦法是把門關緊,把手伸進糧食里,不冷也不熱,就是37.5度。按照這樣的辦法,褚時健果然烤出了酒。
但幾次經歷之后,褚時健發現靠近灶火的玉米出酒率要比門邊的要好,他就想這會不會是溫度的原因,他去請教別的釀酒師傅,但這些人的手藝都是代代相傳,誰也沒考慮過這個因素。褚時健決定自己嘗試做些改變,開始發酵后,他把爐膛里還有溫度的碳灰用盆裝起來,放在靠近門邊的發酵箱邊,提高溫度。結果,出酒率比以前提高了15%-20%,而且酒質也顯得更加醇厚。
當時一斤玉米,能出半斤酒就是好手藝,但是褚時健總能烤出六、七兩的好酒。褚時健和母親把酒拉到集市上,賣酒的不只他一家,但他的酒總能賣出好價錢。
少年的經歷,讓褚時健很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好的產品才能賣出好的價格,要做出好的產品,就要從點點滴滴上做好技術。這成為他后來一生的堅持。
2、糖王
1958年,作為玉溪地區政法口“反右”領導小組副組長的褚時健,因為“同情‘右派’”,自己也被打成了“右派”。此后幾年,他輾轉于云南大山里的幾處農場,參加勞動改造。
在極其艱苦的歲月里,面對人生的落差,褚時健沒有消極悲觀,他開荒、種菜、養豬、江中撈木柴,歷經坎坷,幾次險些喪命,終于在1961年,憑著自己的努力,“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1963年,35歲的褚時健被任命為新平縣曼蚌糖廠的副廠長。曼蚌糖廠當時有100名職工,效益奇差,縣財政每年需要補貼20多萬元,還經常發不出工資,員工也都餓得面黃肌瘦。褚時健上任后,開始找原因,他覺得別的糖廠能搞好,曼蚌沒有理由搞不好。
曼蚌糖廠雖是工廠,但制糖工藝和農村沒太大區別,都是在大鍋里面倒上甘蔗汁,下面點上火,然后攪動,水蒸發完了,糖也就熬出來了。褚時健仔細觀察生產流程中的每一步,很快他發現,曼蚌廠虧損的一大問題是燃料成本太高。當時廠里平均熬一斤糖,需要大半斤煤,半斤煤就相當于幾兩糖的價格。褚時健決定換燃料,他看上了甘蔗渣,雖然人們都知道甘蔗渣能燒,但前提必須是干的,但新平的氣候潮濕,要想干起來,并不容易。這難不倒褚時健,他烤過酒,知道甜的東西發酵后可以產生酒精。他和員工把甘蔗渣給堆積起來發酵,一周后,果然可以點著了。
用甘蔗渣發酵做燃料,直接讓企業燃料成本降低了85%。解決了燃料問題,他又盯上了甘蔗的出糖率問題,他看到壓榨過后的甘蔗渣摸起來濕乎乎的,嘗起來甜甜的,這說明壓榨的不夠徹底。他把機器上的壓榨滾筒從3個增加到9個,甘蔗汁增加了,但褚時健依然不滿意,因為甘蔗渣還是甜的。
褚時健到廣州的糖廠學習,發現對方壓榨的時候還添加40度的溫水,他恍然大悟,立馬回來修改了工作流程。就這幾個小小的改進,同樣品質的甘蔗出糖率就增加了1/3。當年,曼蚌糖廠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有了8萬的利潤。
1965年時任戛灑糖廠廠長的褚時健和家人
曼蚌廠的成功,不僅振奮了全場職工,也讓新平縣委高興不已。他們決定把曼蚌廠遷到條件更好的戛灑鎮,與當地一家造紙廠合并,成立了戛灑糖廠。
新廠成立后,褚時健每天想的還是如何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有一次,他在開遠縣一家新建的白糖廠看到對方使用的真空低溫蒸發設備,水在68度就開始蒸發,糖也不會熬過。他立馬借了對方兩臺淘汰的設備,把白糖工藝運用到紅糖生產上。結果大獲成功,熬出的糖,好看又好吃,而且燃料還降低了1/3。
有了好產品,銷量更是水漲船高,戛灑糖廠利潤連年翻番。
“文革”期間,全國經濟凋敝,但褚時健在戛灑糖廠卻干得風生水起,廠里年年盈利,職工大碗里堆滿了肉,福利全縣第一,成了玉溪人人向往去的企業。雖然當時戛灑糖廠也有兩幫“造反派”,但不論哪派上臺,都不為難褚時健。
褚時健在戛灑糖廠一干就是16年,把一個掙扎在生存邊緣的小糖廠,干成了玉溪地區效益最好的企業。1979年10月,褚時健調任玉溪卷煙廠任廠長,員工們都自發來送他,一個職工難過地說,褚廠長是我們的福氣,褚廠長走了,我們的福氣也走了。
褚時健回憶這段歲月說:“不是我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而是我善于學習、從小就這樣。我一直有一種意識,那就是,人活著就要干事情,干事情就要干好。”
3、亞洲煙王
玉溪卷煙廠是當時玉溪最大的國企,員工2000多人,年產30多萬箱香煙,但產品質量卻令人不敢恭維。褚時健到廠不久后,云南有關方面組織了一次“品吸會”,褚時健帶去的紅梅煙被一致差評。評委們覺得紅梅煙,又苦又辣,抽一口就想扔了。最令褚時健難堪的是,有一包煙里只裝了18支煙,而有一條里還少了一包煙。連當地老百姓都笑話玉溪卷煙廠的煙是“磚瓦廠出的餅干、鋼鐵廠生產的香煙”。廠里積壓的產品堆成了山,倉庫放不下,只能發動職工找地方。
廠里效益差,職工收入、福利自然也很差,員工年均收入不到300塊,很多員工一大家人擠在一間十多平米的土胚房里。
褚時健決心改變這樣的局面。隨后幾年,在上級領導的全力支持下,褚時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通過改變經營理念、改革內部管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等手段,迅速提升了產品質量。紅塔山、紅梅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玉溪卷煙廠也因此起死回生、扭虧為盈,職工的收入也大幅度增長。
1983年和1984年,玉溪卷煙廠的產量分別達到了46.5萬箱和53.71萬箱,利稅則達到2.3億和2.99億,分別增長了25.85%和30.46%,創行業記錄。
當時,褚時健引進的一臺英國生產設備,其生產效率和對質量的把控,令他深受觸動。通過與國外知名煙草公司的產品對比后,褚時健發現,玉溪卷煙廠的設備和煙葉是與對方最大的差距。設備可以花錢買,但煙葉質量如何來提升?
幸運的是,褚時健后來遇到了一位世界級的煙草專家。對方告訴他,云南地區由于晝夜溫差大,非常有利于種植高品質的煙葉,但僅憑環境還不夠,土地營養、肥料結構、成熟度、種植密度、陽光照射都會影響煙葉質量。
專家舉例說,煙葉的生長需要的主要元素氮、磷、鉀的最佳比例是1:1.5:2,但是云南農民主要用的是氮肥,雖然產量高,但質量卻不佳;優質煙葉的糖和堿需要相對均衡,糖比堿多,尼古丁含量就受影響,因此無論再怎么從工藝上改善,煙抽起來都不香,也沒勁,而造成云南的煙葉糖堿失調的主要原因就是采摘過早。這些理論,褚時健在國內聞所未聞,他決定到美國看一看。
在美國考察期間,他看到美國的煙農,每人都拿著一本煙草公司的小冊子,從如何選種、栽培、施肥、澆水、采摘都有詳細的規定。美國之行令褚時健非常興奮,他覺得美國煙葉雖好,但他們的辦法中國人也可以學得到。
1985年,褚時健和六個鄉的農戶簽訂合同,在1768畝土地上,按照新的辦法試種煙葉。量地、征地、行間距、施肥總量、施肥結構,技術人員手把手地帶領農戶一起干。
試驗大獲成功。平均畝產提高了1/3;中上等煙葉比例高達80%,接近美國煙農水平;每畝產值超過云南平均水平一倍還多。
褚時健將這樣的辦法迅速推廣,享受到實惠的煙農也主動學習新的種植技術,1987年,整個玉溪地區的上等煙葉產量從1986年的14.2%暴漲到36.1%。
在近日接受騰訊新聞出品的《財約你》專訪時,褚時健回憶說:“原來我們的原料不行,我們的產品也不行,后來從產品栽種出發,把產品質量提高了,中國煙草可以說才能夠和外國煙草,在煙葉上平等競爭。在平等競爭條件下面,西方人的名牌,他們輸給中國人了。過去在沿海一代經濟先發展,穿衣裳,穿透明的的確良,要裝一包外國煙,經過2、3年以后,反過來裝紅塔山,他們覺得裝紅塔山才光彩。”
有了優質的煙葉,配合引進的全球先進設備,玉溪卷煙廠很快將國內對手甩在身后,1987年玉溪卷煙廠利稅增長到7.6億元。1988年更是在利潤、人均創造利稅、全員產值勞動生產率等8項指標上名列全國第一。發展到90年代中期,玉溪卷煙廠年創造的利稅達到了200億元以上,占到整個云南省財政收入的60%。玉溪卷煙廠成為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煙草公司,褚時健因此被稱為“亞洲煙王”。
4、74歲的勵志“褚橙”
2002年,因患嚴重糖尿病保外就醫的褚時健,和妻子馬靜芬在玉溪市新平縣哀牢山承包了兩個山頭種橙子開始第二次創業。褚橙莊園辦公室主任林安曾向記者表示,“那時褚時健身無分文,是新加坡華人華僑資助了他。”第二次創業的褚時健已74歲。
褚時健回憶,橙子剛種了兩年,王石前往看望時,土還是紅紅的,“他說,你們兩位七八十歲了還來找這個苦差事干。”
據《齊魯晚報》報道,褚時健的滿頭白發與創業的豪情,在那一刻觸動了王石,“你想象一下,一個75歲的老人,戴一個大墨鏡,穿著破圓領衫,興致勃勃地跟我談論橙子掛果是什么情景。雖然他境況不佳,但他作為企業家的胸懷呼之欲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樣的挫折、到了他那個年紀,我會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像他那樣勇敢。”
比褚時健小5歲的馬靜芬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回憶,彼時他們搭了個棚子住,根本沒有房子,工人住棚子,她老兩口也住棚子,“簡單到什么程度,就是抬起頭來可以看到天,當時沒想到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是想怎么活下去的問題。”
起初,他們種植的橙子并不太好,要么不結果子,要么往下掉果子,要么口味不酸不甜。褚時健回憶,剛開始時種植了34萬棵果樹,因為太密的緣故果子不好,后來一邊砍樹,一邊增產,又和技術人員改變肥料配比方法。
在對果園的管理上,褚時健采用的辦法被稱為是“用工業的辦法管農業”。果園的每個新來的農戶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公司不光有計劃,有要求,還有監督,月底還會統一檢查。公司每年給農戶發一本定制的月歷,上面詳細地列滿了每個月需要干的事情和標準。比如剪春梢,要剪到太陽正著和斜著都能透下來;再比如施肥的時間、數量、方式……
褚時健曾說:“別看我們是生產農產品,我們對生產環節的管理,恐怕很多工廠都做不到。”
也正是源于這樣的管理,才成就了褚橙的高品質,成就了如今褚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局面。
在《褚時健傳》收錄的《種橙十年》中褚時健自述,“我從小數學并不好,但我心里總在盤賬,對數字敏感得很,其實種橙我也是從頭開始學起,樣樣都要自己翻書看”。
2009 年,“褚橙”開始在銷售渠道上尋求創新,盤活生產和銷售供應鏈。到了2011 年,和電商本來生活合作,褚時健的“褚橙”進入北京市場,開始在大江南北銷售,他的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過3000萬元,成為“中國橙王”。2012 年“褚橙”大規模進入北京市場,并通過電商渠道在各地銷售,由此“褚橙”品牌推向了全國,人們都管褚橙叫“勵志橙”。
結語
的觀點很樸素,在萬科TV《對話匠人褚時健》中褚時健曾說:“(做企業)首先就是質量,不管搞哪樣產品,不管是農業的、工業的,我都認為產品要過硬!產品過不過硬,光憑質檢合格那還不行,要讓大家親自品嘗,大家覺得口感好才算真的好。”褚時健一生做了四款產品:烤酒、紅糖、煙草與橙子,每一款他都做到了極致。
提起褚時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其在古稀之年觸底反彈的勵志故事,在《財約你》欄目專訪中,在回答記者關于“觸底反彈的人生力量”來源于哪里時,褚時健說,“人生應該為社會、為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些貢獻,條件不同,條件好了貢獻多點,條件差點貢獻少點”。
但在外界過多關注褚時健在70多歲的高齡還能逆境反彈的傳奇時,卻忽視了其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企業家在商業層面的深層次的啟示。除了勵志的傳奇故事,褚時健一生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與狂熱投入的“極客”精神才是其成為一代煙王與一代橙王的最底層力量,也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奮斗者去感悟和學習的。

南京合越智能,增強智造,增強感知,增強交互!
業務合作
(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您聯系)聯系方式
- 微信:13815863530(手機同號)
- QQ:38260484
- 3XMaker@163.com